第(1/3)页 臣子们发出一阵高过一阵的狂热欢呼,导致殿内温度急剧上升。 明明已入秋,许多人的额头却挂满汗珠。 他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在疯狂地呐喊: 改朝换代!! 不过,也有少数冷静者将虔诚而略带琢磨的目光投向自己。 比如国丈大人、财政大臣胡雪余。 比如,经济大臣范京。 他们俩心中琢磨着,陛下一直压制陆军进攻的节奏,人尽皆知。所以,北方如今的乱局到底是陛下所期待看到的?还是不愿看到的? 北伐时, 如何对待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? 如何安置数不清的流民? 如何处置那些北方士绅? 如何处置四九城的那一窝旗人? 如何对待山东衍圣公家族? …… 实际上,帝国朝堂内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——南北权重。 只不过, 吴廷新贵九成以上都是南方人,所以没人会站出来呼吁让部分北方人进入朝堂,共商国是。 人性使然。 这个问题,目前不大,不过早晚会越来越大。 李郁微笑着环视那一张张激动的脸庞。 思绪,早飞到了九霄云外。 中途休会。 他召集部分重臣,范京、杜仁、胡雪余、林淮生、刘千、刘武、吴敖、范众默、黄文运~ 长条桌甚至没坐满。 …… 胡雪余说出了他的担忧: “陛下,臣担心北伐易,安置难。” 所有人都沉默了。 中原数不清的饥民,彻底混乱的秩序,要想解决无非是左手银子、右手火枪。 主要是银子。 先救灾,后恢复生产。 李郁一锤定音: “必须要妥善安置,不论花多少银子,咬牙也要安置。帝国内部不能留下一个火药桶,否则帝国陆海军无法专心吃下南洋。” “不过寡人,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。大乱之后,方可大治。既然乱了,干脆就抓住这个时机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原人多地少的问题。” 众人直勾勾盯着自己。 李郁吐出 2个字: “移民。” …… 听完详细计划,众大臣都被震惊了。 陛下的举动简直就是削山填海,太疯狂了。 先北伐,速推清廷。 四面合围,肃清中原,恢复秩序,以武力勒令所有义军放下武器。 先期依靠海运将小部分饥民安置到辽东半岛打前站。 然后不间断的搞陆上迁徙,组织流民徒步越过山海关,最终迁移数量以千万计,时间跨度也很大。 所有移民不分男女,出关后一概发给 80亩土地, 5~10年(根据纬度)之内不需纳粮。 唯一条件是:移民必须终生定居关外。 …… “诸位可有疑问?” “陛下之谋划宏伟壮丽,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充分表达了陛下的爱民之心。可臣担心国库无法支撑。”胡雪余满脸忧虑。 “臣担心饥民们不愿背井离乡。”范京也一样担忧。 “臣担心如此宏大的迁徙行动没有足够的下沉执行之人手。”黄文运也开口了。 “臣担心关外苦寒,若移民一时无法建起完备的村寨开垦足够的荒田,寒冬一至,会难以预料。”范众默也难得的悖逆了一回。 李郁将目光投向未曾开口的几人~ 林淮生: “陆军部服从陛下一切旨意。” 杜仁脸色凝重: “臣认为或可优先在抚顺发展煤铁复合工业,反哺农业。” 刘千低声: “干脆再等等,让脓疮自己炸开,倒逼饥民服从迁徙,朝廷的动员压力也小点。” 吴敖: “臣是大夫出身,迁徙之前需要收治传染病患,同时大规模剃发消杀,以防不测。” …… 午餐时间,参与朝议的 20余名各地巨商坐在了陛下的餐桌两侧,他们心情激荡、脸色红润、脚下发飘。 翻遍史书,除了吕不韦可还有能和君王同桌饮酒之商贾? 眼前的这一双竹筷,意义重大~ 李郁率先举杯: “为帝国的霸业,满饮此杯。” 众人连忙一饮而尽,一杯半醉,两杯烂醉,三杯飘飘欲仙。 李郁笑容满面: “诸位财神爷,寡人欲要做一桩大事然国库不支啊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