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雷雄跪倒在地上,诚恳开口道:“末将雷雄,多谢侯爷大恩!” 再加上这些年来,从大明立国至今,倭国始终劫掠袭扰大明沿海地区,沿海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,那就使得大明对这倭国倭寇更是深恶痛绝了。 “只要坐实了石见银矿为真,那我们出兵倭国,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,任何人都阻止不了!” 雷雄这些罪囚经过了一场血腥选锋,随即被编入斩配营,一直都是戴罪之身,哪怕此刻除夕将至,其余五营将士全都放假了,斩配营却还在值守还在操练。 汤昊就是要用一座倭国的银矿,作为杠杆,撬动大明这些士绅缙绅行动,逼迫他们促使朝廷出兵倭国! 随后他看向了马永和邓伯颜二人,沉声道:“此行你们的第一要务,是保证自身安危,必要时候可以与大内氏、足利氏虚与委蛇,本侯给你们这个权利,吹牛也好夸大其词也罢,随便你们怎么扯!” 如果不立下军功,他们这辈子,就难以洗刷这份耻辱。 事实上从洪武年间,倭国不听天朝号令,擅杀大明天使开始,整个大明朝野对这些卑劣倭人都没有好感。 等众将散去之后,汤昊单独留下了马永与邓伯颜二人,再次嘱咐了一些细节,并且提醒他们一有机会就要向大明传递消息,以便汤昊可以根据局势及时做出应对。 汤昊笑着宽慰了几句,随后就入宫参加廷议。 他倒是想要看看,这些文臣缙绅能选出什么阵容来。 文华殿,君臣齐聚。 这一次老首辅没有废话,直接开口念出了名单。 大明此次派遣出使倭国的使团,共计九十七人,再加上行人司近百名官员,那就是差不多快两百人了。 大明朝廷专门设有行人司,以取《周礼·秋官》:“邦有宾客,则与行人送逆之”中之“行人”之名,行拄节奉使之事。 行人司置“司正”及左右“司副”,下有“行人”若干,皆以进士充任,故官位品秩为正八品以上。 行人专掌传旨、册封等事,凡颁行诏敕、册封宗室、抚谕四方、征聘贤才,及赏赐、慰问、赈济、军务、祭祀等诸事,皆归其掌握。 此外皇上的圣旨亦由行人携带,至时予以宣读。 在京官中,行人的官阶虽然不算高,但能常陪同于皇帝身侧,执皇上圣旨,传帝王旨意,声望甚高,升转极快,初中进士之人,皆以任此职为荣。 只是这个规模,饶是小皇帝看了,那也是懵逼了半天。 而汤昊也不得不承认,这些文臣缙绅真是大手笔,为了银子连他妈的脸都不要了! 正常一个出使他国的大明使团,正使一人副使一人,最多加上一些随行官员但也不会超过十人,然后就是行人司官员二十余人,总体人数确保在五十人以下。 现在倒是好了,因为一座藏银上亿的石见银矿,大明天团规模直接扩张到了近两百人! 不要以为人家是去观光旅游的,那只是其中之一,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去核实查证石见银矿的消息是否属实。 而这快两百人的使团队伍,几乎包含了大明士绅缙绅各方势力,毕竟这么重要的事情,那肯定得派自己人过去,心里面才踏实。 汤昊忍不住笑了起来,他脑海中浮现出了一抹画面,就是大内义兴欢天喜地地迎接大明来使,结果发现真正的战兵只有两千,此外全他妈是些混吃混喝的猪猡,可想而知这个大内氏的枭雄家主会是什么表情了。 不过,这关他汤昊屁事,反正又不用他花钱养着这些使团队伍。 而刘健拟定的大明正使,则是礼部右侍郎谢铎。 这谢铎是天顺八年的进士,经术湛深,文章大家,是出了名的大儒名士。 他于弘治四年被擢为礼部右侍郎,兼管国子监祭酒事,桃李满天下,门生故旧遍布朝野。 饶是汤昊都没有想到,缙绅士绅竟然会做到这种地步,直接派遣出一名大儒名士充当大明正使,出使倭国这弹丸小国。 嘿,多新鲜啊! 真是连脸都不要了! 这谢铎身为四朝元老,年龄也差不多六七十岁了,伱们是真不怕人家晕船、水土不服什么的,直接客死异乡或是死在茫茫大海上面! 朱厚照也有些犹豫,试探性地问了一句。 “元辅,谢侍郎年事已高,让他出海前往倭国,这是不是有些……不合适吧?” 刘健面无表情,沉声道:“陛下明鉴,我大明此行是为调停倭国内斗,救倭国子民于水火,那这正使非国朝重臣不可!” “而谢侍郎乃是四朝元老,亦是大儒名士,论及资历威望,他是最佳的人选,若是太过年轻之人,恐会失了我大明威仪!” 事实上,这个谢铎,正是文臣缙绅各方势力挑选出来的唯一人选。 因为谢铎从不参与任何朝堂争斗,安安心心地教书育人做学问,是个纯粹的文人! 如此一来,他就没有任何私心,不会隐瞒倭国一切消息。 再者谢铎志趣高洁不慕名利,日常生活用度,都是自己在家里种菜自给自足,可谓是真正的正人君子。 这样的人,不正好是去倭国查清银矿一事的最佳人选吗? 老是老了点,但是人老成精嘛! 朱厚照都快要被气笑了,也难得跟这些家伙多费口水,直接点头同意了此事。 “既然如此,那就这么办吧!” “应倭国正使足利义维之请,我大明派遣使团前往倭国调停倭国内斗,正使礼部右侍郎谢铎,副使京营提督太监魏彬,另京营参将马永、邓伯颜率两千将士同行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