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汤昊欣慰地笑了笑,随即下令就地休整,吃干粮的吃干粮,喝水的喝水。 眼瞅着老农说话都有气无力的,汤昊瞟了一眼左一刀。 这位傲娇的禁军统领冷哼了一声,不过还是下马走上前去,将自己的干粮和清水,笑着递给了老农。 老农受宠若惊,颤颤巍巍地就想跪倒下去,好在被汤木给及时扶住了。 唯恐老农不肯接受这番好意,汤木笑呵呵地接过干粮,然后与老农分食了起来。 经过这么一层关系,约摸半个时辰后,汤木脸色阴沉地回来复命。 “侯爷,问清楚了!” “说,问题出在哪儿?” “盐!” 汤木言简意赅,吐出了一个字。 汤昊闻言却是一愣,随即又觉得可以理解。 盐是人体必需品,长期不吃盐,或者说吃不起盐,就会导致四肢无力,严重一点的还会引起全身水肿,身体出现一系列的毛病! 可问题是,天津缺盐吗? 天津海河口两侧,东临渤海湾,存在着一座巨型盐场——长芦塘沽盐场,也就是我国三大盐场之一的长芦盐场。 长芦盐区的开发历史悠久,远在大明立国初期,就在沧县长芦镇就设置了管理盐课的转运使,统辖河北全境的海盐生产。 比如朱厚照刚刚即位的时候,因为内库没钱了,又得给他爹办葬礼,又要给他自己办登基大典,还要给夏皇后办立后大典,所以小皇帝伸手问文臣缙绅要钱,讨要一万二千盐引,就是这长芦盐引。 因为长芦盐场距离京师最近,变现也方便,所以长芦盐引就成了大明官员行贿的通用物。 你给银子又重又沉的,还容易落人口实,多不方便。 但是你给盐引,轻飘飘的盐引往袖子里一收,这事情不就成了嘛! 只是,不管怎么说,天津都不可能缺盐,也不会缺盐。 就算没有这座近在咫尺的长芦盐场,天津可是大明漕运的枢纽之地,难道还愁没有盐吗? 但是,偏偏天津老百姓们,连盐都吃不上,连盐都买不起! 嘿,这可真是有意思! 汤昊脸上挂着笑容,可是傻子都看得出来,他这笑容是多么冰寒刺骨。 “那这位老人家,有没有说过,盐到哪儿去了?” “没有,他确实不知道。”汤木低声回答道:“据老人家说,以前还是吃的上盐的,而且那个时候盐也不贵,大家都买得起。” “但是自从前些年开始,这盐价就一路飙升,而且官府也丝毫不予理会,哪怕有人去报官也没用,反倒是那些倒卖廉价私盐的私盐贩子,官府抓捕起来倒是积极,抓到一个杀一个,所以后来连卖私盐的都没有了。” “这官盐太贵买不起,卖私盐的又被官府给杀光了,老百姓是真买不起盐,被逼得没办法只能不吃……” 官盐太贵买不起? 私盐贩子被杀光? 漂亮,真是漂亮! 官商勾结,贪腐受贿,玩的这么花吗? 汤昊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,那就是老农说的从前些年开始。 老农做了一辈子的老农,可能连这个村镇都没有出去过,所以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时间也很正常,甚至你要是现在去问他,他可能都不知道大明皇帝是谁,这是封建王朝绝大多数百姓的真实写照。 但是,他不知道,汤昊知道。 大明对于盐价的管控,一直都很重视,直到大明弘治五年,叶淇变法! 时任户部尚书的叶淇提出改纳粮边仓为纳银运司,即盐商不再运米、麦至边卫换取淮盐引额,而是直接纳银于两淮各盐运司,换取盐引,赴场守支,所得银两一并解交太仓,以银分解边卫,边卫以银购粮。 朝廷开中,本是为了输粮到边,因此让渡出部分食盐利润。 叶淇变法后更是脸都不要了,朝廷等同于是直接将食盐交给这些盐商去经营销售,而朝廷只管从盐商手里面收钱收取真金白银,至于九边军民的死活,天下百姓的死活,他们并不在意。 而现在,报应就开始了。 如果把下雨的权利交给了卖伞的人,那么雨还能停得下吗?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