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3章 出海-《大明第一莽夫》
第(3/3)页
站在他身后的官员缙绅们,虽然心中很不乐意,可到底还是弯腰了。
此话一出,三位巨头面面相觑,满脸无奈之色。
怎么动?
你真敢让汤昊下一趟江南?
当然,中山侯也确实敢去,去了之后他汤昊也确实敢血洗江南士绅!
然而问题在于,皇帝和中山侯真要是这么做了,那势必就会与士绅缙绅离心离德,双方形同陌路视如仇寇了!
“卫所军屯制,这可是我大明国策!”
先前兵部尚书许进就曾经在廷议的时候提及过此事,卫所糜烂他们也都看在眼里,没什么好说的。
这个选择,看似简单,可实际做起来很难!
“陛下,若单是清理军屯,此事未尝不可。”
吏部左侍郎王鏊、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率领麾下官员都赶了过来,准备送别这位凶名赫赫的中山侯,出海清剿倭寇!
“其他卫所暂且不提,单看这山东卫所,就是一个机会,若是改制后运行得当,日后也可将其推行至天下!”
王鏊等官员从这支军队的身上,看到了凛凛不可侵犯的士气,更有着一股昂扬战意!
不同于百战精兵的那种杀气,这些京军战兵透出来的是昂扬的自信,似乎充满危险与未知的出海剿倭,对他们而言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!
“王侍郎,山东百姓苦黄兴辅等贪官污吏久矣,加上连年天灾,民众困苦,以树皮、草根为食,卖妻鬻子,老幼流移,无以为生。”
听到这话,王鏊心悦诚服,郑重地点了点头。
“王鏊,牟斌,山东就交给你们了!”
“汤侯放心,下官定不负所托!”
说起来,徐天赐留守备倭都司,还机缘巧合下剿灭了四千倭寇,所以这五千兄弟到底是立下了军功的。
其底气就来自于大明王朝的卫所军屯制度。
当年洪武朝的时候,发生了一件贪腐大案,名为郭桓案。
接下来君臣四人开始商议,如何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章程,可以确保这些军屯不被他人侵占,比如都察院派遣御史进驻地方卫所,亦或者取消军官世袭制度等等,再有就是降低军屯赋税甚至直接减免军屯赋税……
“王公,为何您要对那中山侯如此礼遇?”
除去那三千四卫禁兵外,汤昊带上了随自己前去平叛的这五千战兵。
用野人的话来说,这叫做试点,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。
“尔俸尔禄,民脂民膏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!”
然而一个好的制度,能否长期运转施行下去,并不在这制度本身,而是在于人!
卫所军屯制度的根基,毫无疑问在于田地!
洪武十八年,太祖高皇帝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,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贪腐舞弊,下令调查。
哪怕是以太祖高皇帝的个人帝王威望,都压制不住这汹涌民怨,最后将负责主审此案的审刑司吴庸给杀了,以此平息民怨!
说得直白一点,这“郭桓案”其实就是皇帝趁机打压士绅缙绅的一次血腥清洗罢了,主要目标也从郭桓这几个贪官污吏,演变成了鱼肉百姓的地方士绅,尤其是以江南士绅为主!
话音一落,汤昊就带着汤木和左一刀登上了战船,随后下令扬帆起航!
因为战船不够,所以此次出海,汤昊只能带五千人。
“这是锦衣卫清查卫所得到的密报。”
同年三月,御史余敏、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,勾结李彧、赵全德、胡益、王道亨等贪污。
军士三分守城,七分屯种。又有二八、四六、一九、中半等例。皆以田土肥瘠、地方冲缓为差。
中山侯的练兵之法,或许当真适合推广下去。
这密信里面,主要内容只有一个,那就是针对卫所进行改制!
王鏊见此情形,躬身向船队郑重一礼。
比如永乐元年的军屯产量,已高达两千三百万石以上,足以豢养永乐王朝那规模庞大的战兵军团了。
其罪三,征收赋税时,巧立名目,征收多种水脚钱、口食钱、库子钱、神佛钱等的赋税,中饱私囊。
矛盾与争辩时常有之,毕竟小皇帝秉持着无条件支持中山侯的信念,尽可能地帮助卫所军士争取利益。
昔年太祖高皇帝曾不无得意的说过这么一句话,“吾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”。
刘健再次老生常谈,提醒小皇帝不要做得太过了,不然激起士绅缙绅的逆反之心,那这大明王朝真就会气数将尽了!
朱厚照最是不喜欢老首辅这些言语,说得好听点是以大局为重,说得难听点就是在和稀泥!
“罢了,此事暂且不提!”
没事“牟斌”,有事“缇帅大人”是吧?
狗贼中山侯,真不是个东西!
王鏊轻声呢喃了几句,随后怅然长叹了一声。
“那些无主田地,一定要发卖给百姓!”
今日第二更,读者朋友们多多投票支持,万分感谢!
(本章完)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