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5章 倭国银矿-《大明第一莽夫》
第(2/3)页
因为正德皇帝正在解除藩禁,正在引宗室成员入朝!
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,想考武举那可以啊,先饱读诗书再说吧,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,你连展现武艺的资格都没有,自己滚回去舞刀弄棒去吧!
这种对比之下,文臣缙绅凭借科举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进入朝堂,一代又一代积攒政治底蕴,而武将勋贵却连传承都没有,哪里会是文臣缙绅的对手,逐渐没落衰亡才是常态。
等到大量宗室成员步入仕途,等到文臣缙绅被不断攫取权柄,他们还拿什么掌控这个朝堂?
正德皇帝这个大胆且冒险的举动,无疑击中了文臣缙绅的要害,迫使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地阻止宗室成员入朝,或者说减缓这些宗室子弟入朝的进度!
杨廷和已经求得张敷华派遣御史赶赴江西南昌,暗中调查这宁王朱宸濠的不法罪证,只要拿到了确凿证据,杨廷和就有信心将其给彻底扳倒,然后顺势将这些宗室给逐出朝堂!
据闻那宁王朱宸濠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宗室大考了,等这些宗室子弟通过了大考,不管是习文还是从武,他们都可以顺理成章地步入仕途为官为将,这也就意味着宗室藩王入朝是有传承存在的!
文臣缙绅为什么可以把持朝政?
因为他们不可或缺,因为他们存在传承,因为武将勋贵没有传承!
毕竟山东清河船厂的舰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,再配合这一阵风向,完全就可以顺势出海了。
这武举初期的笔试考三题,试策两题,另一题论考四书。
这民间武夫大多都是些目不识丁的粗鄙莽夫,他们拿命写都写不出来什么锦绣文章,甚至可能都写不出来一句完整的话,所以自然是不可能来自取其辱的。
说得直白一点,成化帝想要扶持武将勋贵,所以重视武举将其彻底定制,希冀着能够借此挑选武将人才对抗文臣缙绅。
要知道大明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,比如卫所将领等官职都是一代传一代的,此外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将领,这才是军中将佐主流任职模式,而这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罢了,根本就不受重视!
正因为如此,没有传承通道存在,武将勋贵才会日益没落,反倒是因为九边军镇抵御蛮夷,变相成了一个筛选武将战将的人才基地,诸如仇钺、安国等战将都是从九边崛起的。
但是如今呢?
但是自那天顺以后呢?
还不是文盛武弱!
哪怕中间又出现了成化帝这么个小独夫,结果有什么变化吗?
然而此刻这些宗室藩王却不一样!
皇帝陛下大力整顿王府教育体系,而且给了宗室子弟进学修德的动力,这些宗室子弟不缺资源,更不缺名师,只要他们肯认真学习进学修德,通过这宗室大考简直就是轻而易举,到时候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朝堂,与文臣缙绅分庭抗礼!
宗室藩王不但有传承,而且人家的底蕴,远远超过任何士绅缙绅!
然而相对于文科举,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,大明朝的武举创制甚早,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,时而被废,时而恢复。
太祖高皇帝这个暴君独夫,恨不得用尽天下最恶毒的手段来整治文臣缙绅!
听到这话,朱厚照瞬间眼睛都红了。
“什么狗屁大内义兴?”
“朕看上的那就是朕的,他一个狗屁大名,跳梁小丑,也敢抢朕的银子不成?”
汤昊闻言一愣,随后有些哭笑不得。
眼前这位大明正德皇帝陛下,此刻宛如一头护食得恶犬,红着眼睛龇牙咧嘴的,最为搞笑的是明明这还不是他的食物,而是人家的啊!
“陛下,这件事情没那么容易。”
汤昊摸着下巴提醒道:“我们想要得到这座石见银矿,那就必须得出兵倭国,但是文臣缙绅会同意我们这样做吗?”
出兵倭国?
这确实有很大阻力。
朱厚照被汤昊泼了盆冷水,随即也冷静了下来。
且不说倭国是太祖高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,这自古以来华夏王朝就是礼仪之邦,秉持着怀柔远仁的儒家思想,可是鲜少出兵攻打藩属国的,怎么看都没有大义名分啊!
这些个文臣缙绅本来就坚决反战,想来这一次也不会例外。
所以朱厚照直接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汤昊,沉声道:“野人,你快想个办法,不管如何这座石见银矿我们一定要得到!”
“你也清楚这座石见银矿对我们的重要性,只要得到了它,那么别说五万战兵了,就算十万甚至二十万我们都能够养活得起,到时候你也可以挥师北伐在茫茫草原上面追亡逐北了!”
汤昊淡淡地瞟了朱厚照一眼,随后提出了一个不错的方案。
朱厚照听后眼前一亮,立刻就命人着手前去布置。
与此同时,杨廷和府邸。
吏部尚书王鏊,礼部尚书张昇,刑部尚书王鉴之,工部尚书李善,四位在京尚书全都聚集于此。
他们之中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私交,全都是因为眼下局势而不得不聚集在此处。
没办法,宗室入朝对文臣缙绅产生了致命威胁,他们若是再不报团一致对外,还展开什么内斗的话,那文臣缙绅势必会被打压得彻底失去权柄,沦为大明宗室的下属走狗,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。
杨廷和搀扶着张敷华缓缓走了进来,四位尚书见状立刻起身行礼。
现在内阁权柄还未膨胀到凌驾于六部之上的地步,加上内阁首辅杨廷和执政不久,所以论及地位自然与四位尚书相当,甚至真要说手中实权的话,他还远远不如吏部尚书王鏊。
因此四位尚书真正行礼的人,乃是都察院总宪张敷华。
这位一生清廉正直的五朝元老,原本与内阁首辅刘健、天官马文升一同辅政维持朝堂各方势力平衡。
然而随着刘瑾当朝乱政,刘健与马文升先后被迫致仕,黯然离开朝堂,现如今朝堂之上也就剩下了这位总宪大人,还在勉力支撑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