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9章、密匣直奏-《靖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这天没熬老头,申时准时放值。
    但众人的脑袋是懵的,新东西冲击带来的后果。
    承天门外的六科廊直房里,还没下班的官员们只见到他们一个个皱着眉头走出来。
    没有互相聊天客套的,每个人都心事重重。
    这一大帮人行走在那里,小官吏脑海里冒出几个字:失魂落魄。
    坏菜了!
    新任刑部尚书一到,宫里就不知又出了什么大事!
    他们想得没错,确实是出大事了。
    大明这片天地之上运行着的那套规则之幕,现在正在背后重新酝酿着该布置成一个新的舞台,等待这幕布揭开。
    十八位重臣加上张璧在下午又听明白了一些:这个新的舞台,不是要把全部士绅阶层都打倒。但聪明的就该看得出来,他们仍然有最大的优势适应新的规则,改变成为一个新的群体。
    不明情势的才会化为灰烬,腾出更多的空间,去达到陛下说的那一点:给更多人出路,百姓要能看到希望。
    这仍旧不能解决百年后重新会凝固起来的根本问题,所以陛下最后又指了指御书房里的那块匾。
    那是利益的驱使,以利益为线索。
    驱使勋戚,驱使能看透形势的士绅,驱使多出很多希望的子民。
    朱厚熜知道他们还不能完全看透。
    也不能让他们完全看透。
    正如他们以为自己要在广东急着试行新法,但他只是用广东先做一个例子,让更多聪明人看清形势,把新法先推到第一阶段。
    所以朱厚熜让他们先多想,而他自己也继续多学。
    那个皇家万法馆,他们又怎么知道准备把知识“学杂”的皇帝筹划着一所将来的大学呢?
    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
    第一步要将百姓从徭役里解放出来,释放更多农业上的生产力,饱食之。所以国策会议定下来的三年国策里,有水患水利摸底。
    第二步只能靠大明内部最大的市场:官府采办来刺激,奠定手工业转变为工业、小商业转变为繁荣市场的基础。
    第三步才是应对这个金钱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内部市场,改革货币,彻底奠定统一的财税体系。
    而这个过程里,他还有另一个战场:从用儒学的皮开始,到引入真正的科学思想,最后改变教育与上升渠道方式。
    谁说变法规定了只能变一次?
    任重而道远,目前的大学前身里只有三个中老年艺术家、诗人。
    唐伯虎、祝枝山、文徵明三人排排站在朱厚熜面前。
    “如果暂不知这皇家万法馆供奉是什么职位,不妨理解为御书房行走,又或者另一处翰林院中的学士。”朱厚熜笑呵呵地看着他们,“都是奉朕之命办事。你们三人都科途坎坷,也别再不停应考了。才名卓著,朕都赐同进士出身。只是你们都不在朝廷任官,你们只担任皇家供奉,由朕皇庄的子粒银支俸禄。”
    三人先是喜出望外,然后听到不在朝廷任官,又都很疑惑。
    文徵明忐忑问道:“陛下,不知这皇家供奉,平日是何差遣?”
    “现在正有一桩差遣,但伱们刚刚抵京,且先歇数日。”朱厚熜又很有趣地看文徵明,“朕听说江南都在传谈,文家有女,你莫不如做个国丈?”
    “……小女姿容粗陋,难登大雅之堂。”
    三人里最帅的竟是文徵明,怪不得宁王曾经想招他为婿。
    “因为传得广,朕听说地方上已经准备将你的千金列入秀女名册了。”朱厚熜又说了个让他眼前一黑的消息。
    他是二月份随接到消息的李充嗣他们一起进京的,还不知道这件事。
    虽然今年不禁婚嫁,但他还来不及为女儿议亲就受召入京了。
    “且随天意吧。”
    文徵明看着他,你不就是天?
    “……陛下,既是数日后便有差遣,臣等蒙陛下同进士出身,当尽心竭力先做准备。”祝允明开了口。
    朱厚熜想了想就说道:“若说准备,便是先好好放松,游览西苑,吟诗作画,活跃才思。这差遣,也是让你们南下广东,游山玩水遍览风物,以诗文画作留下见闻。放心,一路自有随行锦衣校尉及内臣安排,定然舒适,舟车劳顿尽量避免。”
    三大才子:???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三大才子下广东充当人形照相机,物尽其用。
    皇家万法馆里,刻书局也在筹办。
    都是花钱的事,所幸登基以来抄出来的钱暂时还够用。
    而魏彬那边从正月安排下去之后,京内京外勋爵们最终的消息也都回来了。
    除了剩下的皇店、官店干股折价并入皇明记,或多或少也拿了些银钱来入股。
    朱厚熜无所谓他们有没有瞒着哪些生意,框架搭起来了,以后的分化、国法都在那里。
    这个时间,仍旧在学习的老年班之中,有一个人要休学了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