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示范区-《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“我得回去商量下。”
    尹少华其实是不太想儿女再走他的老路的。
    回首往事,太多辛酸涌上心头,仿佛旧日担沙的扁担重压又压在了他的肩上。
    那时真是太苦了,除了担土就是担土,地是靠肩膀担出来的,从没歇过响,猫过冬。
    老伴浇水也是一站就是一夜,腿常常被冻得没有知觉,现在也落下了毛病。
    与天斗,与地争。
    一家人付出了常人所没有的勇气和耐力。十几年来,也从来没有向政府申请过一分钱补助。
    但‘梅香自苦寒来’,土地也给他一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
    荒沙变成了绿荫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林果业大户。
    任谁也得叫一声好!
    穿过林场,尹少华回到了家里,院子里还有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玩着,身上的衣服沾满了尘土。
    “玩什么呢,小文?”
    小男孩回头,露出一张灰不溜秋的脸,牙齿洁白。
    “爷爷,树苗让羊给啃了,我给他包上。”
    尹少华瞧了瞧树苗,伤口处被薄膜包得严严实实的,情绪复杂。
    才4岁就懂得爱护树苗了。
    还真是一代接一代啊!
    这土地,是离不开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五原县第一期五十万亩盐碱地改良,涉及很多中低产耕地,辐射的农户众多。
    嘉禾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主体,苜禾农牧和天禾种业也相继在五原成立了分公司。
    2004年10月。
    苜禾农牧完成了第一批土地流转协议的拟定,流转面积超过20万亩,这些都是无主的荒地。
    平均每块面积超过了1.5万亩。
    同时,地方政府也在组织各个村成立合作社,统一进行土地流转,由合作社自负盈亏。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
    苜禾率先启动了盐碱地改良示范园区的建设。
    盐碱地改良技术没什么好说的,肯定是以苜禾1号为主。看到效果了,农户自然会蜂拥而上。
    这就是最好的技术。
    天禾种业分公司也没闲着,两年前培育的天麦1号小麦也提上了推广的日程。
    河套平原可是我国春小麦的传统种植区域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