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1章 佛既是道-《文道祖师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佛教?”
    元九诧异问到。
    殷明点点头,缓缓道,“甘乐放弃私利,感召世人,创造最彻底的圆满智慧与人格,这一点与佛道很是符合。”
    “晁王担心甘乐传道影响他的皇权本在情理之中,但甘乐杀身以成仁,虽是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但局面未免会失控,到时候甘乐若是出事,乃我文道的一大损失。”
    对于殷明而言,甘乐才是重点。
    至于晁王和宇文州,他并未放在心上。
    杨子铭闻言点头,脸上布满若有所思之色,想是在思考如何助甘乐创立佛教。
    这时,殷明提醒他道,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求菩提,恰如觅兔角。”
    “每一个有心向道之人,必不会独善其身的修成正果。”
    “甘乐以儒理入道,渐至佛理,除了他具备聪明智慧意外,还有他心中的誓愿,杀身成仁的普度众生。”
    “如此,佛性自然。”
    殷明并未强调空与有,因为现在与他们说空与有会显得很玄乎,毕竟在座的弟子中对佛理的认知极少,而甘乐能有普度众生的誓愿,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为他的聪慧。
    所以殷明要做的,只是提醒甘乐该如何秉持佛性。
    佛的出发点是心,阐述世间万物变化无常,是空,也是幻。
    但从空幻之中悟道,回归本心。
    这也就是殷明为何一再强调本心的原因,对于任何道,本心的作用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介质。
    而道的出发点乃是自然,正所谓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    一切的法则都源于自然,自然就是对的,自然就是最好的。
    佛与道的结合,便形成了甘乐而今所秉持的道,不妄求,不王涛欲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,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。
    殷明再度解释道,“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,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”
    “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,既如真道,名为得道。”
    “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,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