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夫子之言行,有礼治治国之道,有仁怀天下之道,有待人之道,有求学之道。 这些都是夫子曾说,曾做之事。 可奈何夫子周游列国,却不被各国待见,遭到了冷遇。 一次夫子与弟子在郑国时走散,夫子待在东门处发呆,子贡问郑国人,夫子在何处。 郑国人说,东门有一个老头子,好像丧家之犬在发呆。 身于乱世,思想观念难以实践,或许这也是夫子周游列国,言传身教之根本吧。 各国都有自己的治国之道,而夫子追求的乃是大同,让所有国家大同之道,可谓难于登天! “夫子之观念,乃吾等学习之根本。” “我们都来自各个国家,求学夫子,也正是为此!” 听完夫子和弟子们的话,夏玄再次鞠躬。 “多谢夫子,如今我后世两千多年,夫子之观念,得以传承,天下已然大同!” “什么,你说,吾之观念传至后世,得以大同?” 夫子十分激动的站起身,看着夏玄。 虽然不敢相信,但若自己之信念,能在两千多年后得到传承,天下大同,那也是极好之事。 夏玄重重的点了点头。 “夫子,请看!” 随后,夏玄一转身,便凭空出现画面,那画面里皆是四五岁的小孩子,老师站在讲台之上。 他们嘴里念叨的正是夫子的《论语》。 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!” 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 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“来,小朋友,你们知不知道这说的都是什么意思啊。” 对于老师的提问,小朋友们也有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。 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,是夫子想告诉我们,知道便是知道,不知道便是不知道,要让我们实事求是!” “三人行,夫子是想告诉我们,需要像别人学习善良的品德,看到他不善的地方便要做为借鉴,改正自己的缺点!” 看着画面里的小朋友都熟读论语,而将道理尽数懂之,夫子不停的点着头。 “好,好啊,后世小孩都能够明白我之道理,吾开心,甚是开心。” 夫子和众弟子们不知何时已红了眼眶,留下了开心的眼泪。 得见所追求的大同,在后世得以实现,怎能不开心呢? 第(3/3)页